“薛仁贵征东”故事刻石 藏品号:0049
明(1638-1644)
通长210厘米 均宽49.5厘米 高8厘米
五幅屏式嵌墙刻石,每屏为一个单元,上下分四栏,上下两栏雕吉祥图案,中间两栏雕“薛仁贵征东”故事,共十个场景;栏下再雕以宝相花卉。背铭镌刻诗文两首,提及“应梦贤臣”、“薛礼白袍”、“白袍救驾”、“九天玄女”、“淤泥河救主”、“唐太宗”、“白虎星”、“雪花骢”等等。此刻石是民间石刻的珍品。
爱奥尼亚式柱头 藏品号:0336
清(1644—1911)
高45厘米 宽70厘米 厚60厘米
偏白色大理石质。西洋式建筑构件,上部盘状侈口,周身多层浮雕器物、花卉。
北魏太和造像 藏品号:0944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
通高225厘米
又称“阎惠端造像”。背屏式、高浮雕,主尊释迦摩尼为“等身像”高165厘米。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背面雕化佛124尊,下部是题记及捐资人名.佛螺发跣足,施无畏触地印。两侧胁侍菩萨高仅50厘米,衬托主尊高大。原有着彩,今以剥蚀殆尽。造像原在海淀区车耳营,1998年失窃,半年后追回,已被损坏,修复后,先后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展陈。
雕百子图石洗 藏品号:0017
清早期
高40厘米 直径110厘米 口径100厘米
平面呈圆形,钵式造型。鱼洗周身外侧多层雕刻人物、花卉、山子、器物等,四面开光雕四组婴戏图。设计手法、雕刻技术,如解剖学、焦点透视等,吸收了一定的西洋手法。汉白玉质地,座系补配。馆藏品。
雕太子戏莲石抱框 馆藏号:0028
元(1271-1368)
立柱形石抱框
高250厘米 宽37厘米 厚30厘米
太子戏莲图案,上截残断,偏白色大理石质地。“太子戏莲”是自宋代以来比较常见的图案之一,在狭长的石表雕刻了姿态不同的三个“太子”,或被莲枝环绕,或执莲而舞,或拥莲而寐。在太子的周围装饰以莲花、缠枝、莲蓬、菡萏等,在最下端饰以山子图案,给人以稳重踏实的感觉。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中出土。
汉持盾石人 藏品号 1334
东汉(25-220)
身高150厘米 胸阔50厘米
座高20厘米 最宽110厘米 最长80厘米
石人立姿,青石质地,扁平脸,双吊眼,头戴网幘,身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素面长板,又名“捧盾石人”或“桎梏石人”。石人雕刻朴拙,背腰之下几乎天成,随形底座,自然质朴,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出土。
角狮一组 馆藏号:0002、003[003,0016缺图]、0015、0016
元(1271-1368)
长30厘米—50厘米 宽35厘米—46厘米 高23厘米—28厘米不等
有四只。此类石狮原应置于古建筑月台转角处,具有震慑、装饰及标志等级作用,成对摆放,多为卧狮或母狮携幼狮造型。雕刻生动活泼,摇头摆尾,张嘴吐舌,姿态不一。上世纪西城区后营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后征集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康熙御书“简廉堂”石额 藏品号:0354
清康熙五十年(1711)
石额横式
高70厘米 宽210厘米 厚18厘米
榜书“简廉堂”,上方正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清圣祖玄烨御书。简廉堂建于清康熙初,是大学士冯溥的别墅。原址在北京崇文区板厂南里万柳堂。1987年9月18日北京文物研究所拨交。
潘景晖等造像碑 藏品号:0843
北齐天统五年(569)四月
首身高202厘米 宽112厘米 厚30.5厘米
卞印建。螭首,补配方座,碑身联额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兽,佛跣足立方座上,大衣披肩,头顶花冠,胸前饰璎珞,施无谓与愿印。两翼雕胁侍立于莲座上,座前雕蹲狮护法。主尊采用高浮雕手法。该碑为袁世凯旧藏,袁氏获于彰德(今河南安阳),运至中南海收藏。1985年由首都博物馆调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石犀牛 馆藏号:1336
唐(618—907)
长54厘米 宽23厘米 高28厘米
大理石质地,上世纪7、80年代出土于丰台区永定河床淤沙之中,后征集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该牛整石雕琢,脖颈粗壮,牛首低垂,巨吻触地,双耳前附;尾稍盘曲,四蹄肥硕,腿部镂空,错步而趋。额顶上下双角,身饰锦铺甲胄;虽体小而颇显威猛,固磐石而蠢蠢欲动。
佟国维夫妇墓坊石额 藏品号:0319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长339厘米 高60厘米 厚28厘米
白色大理石质地。阳面榜书大字“仁善谨恪”,阴面“宿德壼范”,清圣祖玄烨御笔,分别是对佟国维与夫人品行的旌表赞美。两面均上部居中钤印“康熙御笔之宝”,两侧以纵向平雕缠枝纹为界栏。石额系清初重臣、国戚佟国维与其夫人何奢礼氏园寝石牌坊的横额。此坊原在朝阳区佟家坟,20世纪50年代征集到文物工作队,后转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武周造像 馆藏号:1478
唐武周时期(690-705)
高70厘米 宽46厘米 厚18.5厘米
正面剔地开龛,龛内起凸雕一佛二僧二菩萨,佛踞金刚座上,身披袈裟右袒,施无畏与愿印。高肉髻,方颐广额,宽肩窄背。阿南迦叶、观音普贤、足凳莲台、侍立两侧。佛菩萨项带背光。下部雕二狮护法。左右侧及背面镌刻题记,文中多有则天造字,如“国”“年”“月”“日”等。征集自河北。
翼兽 藏品号:1335
唐(618-907)
高140厘米 宽79厘米 厚70厘米
圆雕手法、三角形躯、半兽半鸮,前爪似兽,后爪为鸮,鼓腹蹲踞,颔下胡须,披发于后,身生双翼。专家推测为史思明墓神道石像生。该唐代石翼兽为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年代最早、墓主等级最高的石象生。1982年出土于丰台区王佐乡刘太庄。
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 藏品号:0844
东汉元兴元年(105)
幽州书佐秦君墓阙石刻共计17件,其中包括神道双柱、雕螭双础、阙顶、柱形构件等。柱额隶书题“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残柱上端镌刻《乌还哺母》文,并有浮雕螭虎,平雕青龙、朱雀、门吏等,它的出现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一个明证。阳刻柱额为后世篆刻的楷模。柱额柱铭《乌还哺母》开启了北京地区碑刻之先河。1964年石景山区老山出土。
“官”款石虎
金(1115-1234)。高110、宽42、厚50厘米。石虎一对,汉白玉雕刻。虎身接近直立,双虎倾斜度略有不同。双目平视,上下唇合拢,双耳后附,胸部较大,前腿直立,虎爪有力,后腿曲屈,尾巴盘绕,周身无装饰,底座素面斧剁,双虎内侧,肋胁处各雕以楷书“官”字。客观上证明了它的身份。
金陵行龙栏板
金(1115-1234)。宽136、高50厘米。平面呈平行四边形,外罩四框,上左右三面雕两种卷草纹,下框回纹底上雕以草龙纹,框心内起凸雕双龙戏牡丹,二龙做同一方向的奔跑状,张牙舞爪,前龙回首,后龙前趋,动感极强,画面充实,满雕满饰。房山区大房山金太祖陵完颜阿骨打陵墓神道出土。
石麒麟
明(1368—1644)。绿砂岩质地。长103、宽24、高62厘米。麒麟一对,右面麒麟头部断残,左呼右应,公母相对。圆雕满雕,立式走姿。其鼓目似有所视,张嘴似有所吼,耸耳似有所听,弓背似有所蓄,举足似有所奔,翘尾似有所动。整体来看,动感十足。馆藏品。
石羊
宋、元(960-1368)。高120、宽54、长125厘米。卧式,三角头、大盘角、双眼皮、唇外翻、大尾绵阳、身躯肥硕、骨骼不显,头首及腿部写实。前后腿均向内曲,以示驯顺。征集品。
太子戏莲石抱框
元(1271-1368)。太子戏莲图案,上截残断,残高233、宽29、厚28厘米。偏白色大理石质地。“太子戏莲”是自宋代以来比较常见的图案之一,在狭长的石表雕刻了姿态不同的三个“太子”,或被莲枝环绕,或执莲而舞,或拥莲而寐。在太子的周围装饰以莲花、缠枝、莲蓬、菡萏等,在最下端饰以山子图案,给人以稳重踏实的感觉。上世纪6、70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中出土,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