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石头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6-11-21          浏览数:
    看似冰冷坚硬的石头,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对石头的普遍认识和利用主要表现在石头的自然性上,即坚固耐用。早期以石头制作的器物主要是工具和武器,用于生产劳动和打仗。同时,我们还利用美丽的石头制作装饰品和礼器,用于装扮自己的身体或者用来象征权力与宝贵。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中曾出土了轰动世界的原始人头盖骨,还伴随出土了大量的各种旧石器。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石头的认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将石头的自然性转嫁到器物身上,成为一种精神的信仰。那时候就已经有人有石为椁了,汉代画像石墓和石祠堂中,将壁画雕刻在石头上,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长生、安乐的世界。

    人们不仅知道用石头制作工具,而且还将其加工成各种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各种自然物和神话故事图像等等各类繁多的石雕艺术品,都是石刻艺术创作的成果。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造像和刻经活动蓬勃兴起,主要有青铜、石刻、泥塑三大类造像。后来用石头造像,在石碑或摩崖上雕刻佛像与经文。我国石刻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是东汉。石刻馆里收藏的东汉元兴元年(105年)的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柱,可以让大家近距离地接触这一时期雄伟的石雕艺术和早期汉代隶书的风貌。

    文字出现后,一些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作品,如各种重要人物的传记、各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的记录、各种重要作品的流传、某些重要档案的保存等等,人们把它们刻在石头上流传不朽。于是出现了石碑、墓志、摩崖、刻经、法帖等形式不同的石刻作品。

    隋、唐之际,有一项伟大的宗教石刻文化工程在今天北京市西南郊的房山启动,这就是享誉世界,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的房山石经。这批石经,今天就保存在房山区云居寺内,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人士前去瞻仰。

    北京不仅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而且是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地区地上、地下的各种石刻具有悠久的历史,保存有数以万计的历代石刻。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堪称“北京碑林”,宽大的庭院正中巍然矗立明代早期石雕建筑——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它是中国、印度建筑艺术交融的杰作。196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20日,北京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摄影爱好者、游客纷纷定格下雪后迷人的风景。
    曾经日复一日的步履匆匆,错过许多年华中美丽的景致,错过许多的熟悉和陌生不相识的人。如果你用心去聆听,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石头如潺潺终日流淌的溪流似乎在涓涓细语。在我们转身回首的时候,依旧还能够从万千飞舞的雪花中,找寻出有你的美石美刻。光阴荏苒,走进石刻文化的海洋,岁月变迁,让我们一起说说那曾经的年少轻狂,那渐行渐远的似水流年,领略石刻文化的风采神韵。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