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帝陵石刻中的蕃人像》——金石大讲堂专家系列讲座第十二期预告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7-12-07 浏览数:
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伴着悦耳的驼铃声,一批肩负着政治使命的异域特殊来客,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充满魅力的大唐都城长安。他们是和大唐有着友好交往的各国的使节和各少数民族的国王或王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透过王维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异域来客缓步迈向大明宫的神圣场景。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乾陵神道上,会不自觉地被一排排整齐的无头石人像所吸引,这就是乾陵六十一宾王像。这些造像的原形来自于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有过友好往来的各国国王、王子或使节。每一尊石像的身后,都镌刻着他所在的国家、地区以及姓名。
近年来人们对包括乾陵在内的唐宋帝陵有了更多了解,这类雕像也被证明并非是乾陵独有,今人统称他们为蕃人像。
这些栩栩如生的蕃人石像究竟是因何而建?为何会头部残缺?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历史意义又是什么?这些谜题都亟待我们解决。
本期金石大讲堂我们请来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耿朔老师,为大家详细解开上述谜团。
第十二期讲座预告详细信息如下:
讲座专家:耿朔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讲座题目:《唐宋帝陵石刻中的蕃人像》
讲座时间:2017年12月20日周三免票日下午14:00—16:00
讲座地点: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金石大讲堂
专家简介:
耿朔:安徽郎溪人,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为美国奥尔布赖特考古研究所(耶路撒冷)2011至2012年度访问学者,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7年7月起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目前主要从事汉唐考古和中国早期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在《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边疆考古研究》、《南方文物》、《北方民族考古》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随笔集《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
讲座提纲:
唐代帝陵和北宋帝陵的陵前石刻中,都有表现异族身份的蕃人像,如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所立“十四蕃君长”像、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的“六十一宾王”像和多座北宋帝陵的“客使”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石刻艺术品。
本讲座将系统介绍唐宋两代帝陵石刻蕃人像的基本情况,探讨石像的造型特点,并分析立像背后的历史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