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解读|“诗情画意谈端午”民俗展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0-06-25          浏览数:
展览内容: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有很多与其相关的画作与诗文流传于世。展览《诗情画意谈端午》以“诗”和“画”为媒介和载体,分别展示端午的起源以及纪念屈原、系五彩丝、悬艾草、饮菖蒲酒、沐浴、采百药、食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诠释端午节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展览思路:
    展览的上展资料主要定位为诗词和画作,因此展示内容的选取需结合资料实际情况,在收集梳理端午相关的诗、画作品的基础上,选取支撑资料相对丰满的端午节俗予以展示,不强求面面俱到。
为突出“诗情画意”的展览定位,展览各单元标题均选用相应主题的诗句命名,增强展览清雅的文化氛围。
 


 
1.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与屈原

    端午节,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最初源自祭龙,后逐渐与先贤人物传说相结合,其中众所周知的便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名臣——屈原。如今,端午追思屈原成为华夏人的共识。屈原的爱国情怀、美政理想和不朽词章因端午节得到更好的传播和颂扬。


 《 端 午 》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是直臣冤。
【赏析】端午节日从何而来,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诗中的前两句自问自答,说出了端午节的来历。后两句咏史:即使宽广渺远的长江,也不能洗尽忠臣们的冤屈。这首诗既表达了人民对屈原的同情与崇敬,又抒发了对昏君奸臣的痛恨。
 
《屈子行吟图》1944年·傅抱石
【赏析】该画是傅抱石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创作。画中的屈原,眼神迷离落魄,似乎在绝望中心有不甘,深刻体现屈原哀怨、焦虑、悲愤的复杂情绪;背景以傅抱石特有的皱水法表现了江边波光粼粼、苍茫清旷的苍凉气氛,衬托出屈原此时此地的内心世界。
 

2.长丝表良节  命缕应嘉辰—— 五彩丝

    五色丝是由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又称“端午索”、“长命缕”,五色代表五行,系在手臂、手腕、脚腕、脖子等处,能避兵灾、辟邪祛病,防止五毒近身,蕴含着人们对于生命的美好愿望。

《五日诗》  南北朝·魏收   
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
暄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
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
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
【赏析】《五日诗》写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其中的“辟兵”指的便是系五彩丝。《荆楚岁时记》中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系采丝》清·徐扬
【赏析】《系采丝》出自《端阳故事图》第六开,画中描绘端午节时,古人在手臂上系五色采丝。
 
3.客里不知端午近  卖花担上见菖蒲—— 菖蒲、艾草

    菖蒲和艾草是五月五日禳灾仪式所用的重要节物。用艾草禳端午之毒,历史悠久。将艾汁和粉制糕,称为艾糕,食用后可以祛毒。菖蒲形状似剑,有香气,既能辟鬼,又能辟秽,与端午的风俗意义相符,菖蒲在端午节令诗歌中形成了驱邪避凶的香草形象。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生平。
鬓丝日日添白发,榴锦辛辛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堙没几垂名。
【赏析】此诗描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易老,年华易逝的感叹。诗中提到作者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我不愿再谨遵习俗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但自己的鬓发是一天比一天白;可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端阳景图》 清·余稺
【赏析】《端阳景图》中,画家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端午时节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一派生机盎然的欢欣景象。
 4.嘉辰共喜沐兰汤 毒诊何须采艾禳—— 沐  浴

    端午时至仲夏,炎热多汗,古代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能够避邪防疫。故端午节亦称浴兰令节、浴兰节或沐兰节。当时的兰指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这一习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本词是苏轼为其侍妾朝云所作,写于端午前一日。描述了由于天气炎热,朝云身上透出微微的薄汗,故而苏轼以“明朝端午浴芳兰”相戏相慰。“彩线”两句,将朝云的曼妙姿态与端午习俗同时现出来,而“彩线轻缠”又透露出苏轼希望朝云长命平安的情思。“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更是希望两人相互扶持,长相厮守的表白。值此佳节,与心爱的人相守在起,彼此许下永不分离的愿望,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浴婴图》明·仇英
【赏析】《浴婴图》出自仇英《摹天籁阁宋人画册》。画中有精致的太湖石和红漆栏杆,还有萱花和石榴花——正是端午的标志。一女子正在为婴儿沐浴,祈望为儿童驱邪去病。 
5.采秀撷群芳 争储百药良—— 医  药

    采集百药是端午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药,指各种药材。特意在端午这一天采集百药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医用目的。古人认为端午采集的药材效果最好。第二个目的是辟邪,其实质是防病。
  
《乙卯重五诗 》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诗中描绘阴历五月,绿荫秾郁,榴花繁锦,正是山村好时节。恰逢端午,吃着两头尖尖的粽子,将具有招百福、去邪秽作用的艾草高高地插在帽子上。五月五日为百姓禳灾日,他们釆草药,储备药物,以蠲除毒气。用朱砂酒“点丹”可避免毒虫之害。日薄西山之时,一天的烦劳结束,与山村乡老笑话诗酒,更是大快人心。
 
《採药草》清·徐扬
【赏析】《採药草》出自《端阳故事图册》,描绘了端午节采药的风俗。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明清时,大城市的药铺常在端午日施药,如雄黄、芷术等,于是逐渐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
  
6.客里不知端午近  卖花担上见菖蒲—— 菖蒲、艾草

    菖蒲和艾草是五月五日禳灾仪式所用的重要节物。用艾草禳端午之毒,历史悠久。将艾汁和粉制糕,称为艾糕,食用后可以祛毒。菖蒲形状似剑,有香气,既能辟鬼,又能辟秽,与端午的风俗意义相符,菖蒲在端午节令诗歌中形成了驱邪避凶的香草形象。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赏析】此诗是杜甫写给皇帝的一封感谢信。诗中描述端午节庆时,皇帝赐予杜甫一件宫衣,代表皇帝对臣子的关爱,杜甫因为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这件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衣领部分好像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宫衣的长短都非常合心意,令他十分感动、愉悦,希望终身一世报答皇上的盛情。
 
《夏卉骈芳图》纨扇 宋·鲁宗贵
【赏析】五月是花草茂盛的时期,予人印象深刻的是蜀葵、石榴花、萱花、栀子花、菖蒲、艾叶,所谓“葵榴斗艳,栀艾争香”。《夏卉骈芳图》表现暖风薰醉,群芳争艳。锦葵红艳,栀子洁白,百合娇黄,渲染出鲜花的生命活力。叶片的绿色深浅变幻,显示出夏日的无限生机,也烘托出群芳的明媚娇艳。

7.彩缕碧筠粽  香粳白玉团—— 粽  子

    粽子也称角黍,古人是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至唐代,粽子的主要原料黍米渐渐被糯米取代。唐、宋时代端午节的粽子品种极多,有九子粽、百索粽、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杨梅粽、巧粽等等。明清至今,全国各地基本都保持着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已经成为最能代表端午的节日符号。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赏析】诗中的前四句说明五月五日是个神奇的好日子,正好用抽签抽得的“神”字来押韵。接下来四句,讲端午的风俗。睡“穴枕”,即唐三彩有孔的瓷枕。系“长丝”,即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索状饰物缠在手臂上。“九子粽”,即九颗粽子联成一串,或取多子多孙,富贵绵延之意;或取贤臣九人,得道多助之意。最后六句写君臣合德,风气淳化,天下太平。
 
《端午美味图》1953年·齐白石
【赏析】《端午美味图》是白石老人晚年之作。画中的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画面以少胜多,将端午时节的风俗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有酒温果鲜之感。
 8.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早期龙舟竞赛包含着原始信仰、祈求丰年、驱邪逐疫的含义,是南方崇拜龙图腾的部族进行的图腾祭祀。两晋以后,龙船竞渡成为端午风俗。唐代,竞渡活动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随着祭祀观念的逐渐淡化,龙船竞渡氛围更多的是欢欣与热烈。
 

《归州重五》  宋·陆游
斗舸红旗满急湍,
船窗睡起亦闲看。
屈平乡国逢重五,
不比常年角黍盘。
【赏析】该诗描绘诗人陆游在屈原的家乡秭归过端午时,汨罗江畔端午节举行的隆重而热闹的龙舟竞渡盛况。而此时诗人的状态,既不似屈原当年忧谗畏讥,独自行吟;又不似乡民们热火朝天、划船竞渡,诗人竟然“睡起闲看”。但“闲”字,既是一种空间的疏离,又是一种时间的超越,乡民只是形式上娱神,实则娱已,而诗人的心魂早已上下求索,与前贤对接。
 
《五月竞舟》清
【赏析】《五月竞舟》出自《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为清代宫廷画家所绘。此图描绘的是五月端午时节,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图中雍正皇帝身着汉装,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幅画面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互动端午


“趣味端午”
    参观展览,翻转答题,知识端午
 


“五彩纳吉”
    由点及面印象心中的端午
 
展览名称
  《诗情画意谈端午》
展  期
    2020.06.25开幕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西侧临展厅

友情提示
亲爱的观众朋友:

    根据当前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石刻馆全面施行实名制、限流、分时段预约参观。自2020年6月16日(星期二)起,每日参观限额下调为200人,分为上午时段(9:00-12:30)、下午时段(12:30-16:30)。每时段限额100人。室内展厅严格限流,瞬时参观人数上限为20人,请您在参观过程中自觉保持1.5米以上距离。暂不接待团体预约参观,请您谅解。
    您可通过“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下方“参观指南——网上预约”菜单,使用有效期内身份证或护照进行预约。请您至少提前一天预约,当天无法预约当日的参观。
    参观前请您仔细阅读我馆发布的参观须知,合理安排时间来馆参观。我们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开放政策。请及时关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开放信息。
    感谢大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2020年6月24日


文/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方资料
摄影/刘洋
微信公众号制作/博悟空间
编辑/李晶
审核/郭豹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