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大讲堂系列专家讲座第三期:解玺璋《梁氏家风家教的几个特点》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7-03-05          浏览数:
解玺璋《梁氏家风家教的几个特点》
金石大讲堂2017年第3期预告
讲座专家:解玺璋
讲座题目:《梁氏家风家教的几个特点》
讲座时间:2017年3月22日周三免票日下午14:00—16:00
讲座地点: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金石大讲堂


专家简介:
解玺璋,祖籍山东,北京人氏,工人出身,恢复高考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自1983年以来,一直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曾在《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书香专刊、文化导刊以及《北京日报》文艺周刊担任编辑和主编多年,2004年10月至2008年初任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北京日报高级编辑,现已退休。编报、编书30余年,写过电影、戏剧、文学、电视剧评论千余篇,杂文、随笔数百篇,文化批评专论数十篇,计有数百万字,曾出版《喧嚣与寂寞》、《中国妇女向后转》、《雅俗》、《一个人的阅读史》、《梁启超传》、《五味书》、《说影》、《君主立宪之殇》等多种专著。


讲座大纲: 
梁启超是近现代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有许多头衔,被人称作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解玺璋先生最看重的,是他文化启蒙一代宗师的身份,他一生所作最成功的两件事,一是办报(刊),二是教书,其中也包括教育子女。他教子有方,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在其各自领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梁氏的家风家教因此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解玺璋先生把梁氏家风家教归纳为四个特点:
 
其一,有来历,有传承,向上可以溯及他的祖父、父亲,向下则传至其儿女和孙辈。梁启超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的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是当地的乡绅,他们教育子女固然离不开儒家的伦理道德,具体到梁家,更有当地先贤陈白沙所创心学的滋养和熏陶,特别看重义理、名节和修身、正心,以此作为立身之本,其中包括“知有君臣,知有上下,知有中国夷狄,知有善恶,知有是非,父知慈,子知孝,兄知友,弟知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最被强调的还是忠信、诚实等伦理主题。后来,梁启超教育子女很强调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强调孟子的“先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遵循的就是这个传统。
 
其二,言传身教。这是梁氏家风家教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梁维清、梁宝瑛教育梁启超,除了指导他阅读儒家典籍,更经常、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施加影响。当时的茶坑村与南方各省的其他乡村一样,都实行以家族为中心的自治制度,村中除了各姓的祠堂,还有自治机构,村里受人尊敬的乡绅往往要承担管理的职责。梁维清、梁宝瑛都十分热心公益,参与地方事务,体现了下层乡绅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知,梁氏一家的家国情怀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具体的事务中,梁启超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就是从祖父、父亲的这种行为中传承下来的,他也以这种方式影响、教育自己的子女。处理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也是这样,梁维清、梁宝瑛都能率先垂范,在财产分割、孝敬长辈,兄弟互助,待人宽厚等方面作出表率,从而影响到梁启超的“齐家”和为人。
 
其三,抓大而不放小。这里所说是指梁氏家风家教很注重子女“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梁维清给梁启超讲古代仁人豪杰的故事,带他瞻仰崖山古迹,感受宋、明亡国之痛;梁宝瑛强调“淑身济物”之道,都是从做人的角度对子女进行教育。到了梁启超,则更进一步提升到“立人”、“新民”的高度,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能为国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新式国民(公民)。就像梁宝瑛时常提醒他的:“汝自视乃如常儿乎!”这是讲立志,一个人要志向远大,孟子讲“立乎其大”,其中就包含“立志、存养、扩充”三层意思。除了大的方面,具体的,学业、事业(工作)、情感、婚姻,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其四,爱与责任。梁启超对于子女的教育,首先基于发自内心的父爱。他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富于情感,他的这种爱,不仅惠及每个儿女,包括女婿和儿媳,而且,给予每一个家人,包括他的长辈(父母、细婆)、兄弟、姊妹,以及姑表亲属。在这里,他把儒家伦理如孝亲、慈义、恭敬中的依附性内容完全剔除了,置换为一种大爱,发自天性的爱。当然,这里也还有责任和义务,即在家庭伦理关系中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梁启超,他的身份中包括了儿子、丈夫、父亲、兄长等等,他自然要承担这些身份给予他的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他也用自己的言行,将这种注入了书信的内容的家风家教传给下一代。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