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七夕节”当天,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爱满京城,相约幸福”的主题活动。与以往活动所不同的是,本次负责讲解的是“微笑”小志愿者团队。他们带领观众朋友们在这个美好祥和的日子里,一起探寻石刻馆文物中蕴藏的幸福密码,以及这些吉祥符号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美好寓意。
这是小志愿者熊卓锡(13岁,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初二学生),在讲解“平则门”石额。他自己查阅了很多资料,从而可以引经据典地为大家清晰地介绍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小志愿者张师衒(17岁,清华附中高三学生)。他微笑自若的向大家隆重推出馆里的“镇馆之宝”:“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同时,他也把这套文物中的吉祥元素一一介绍给大家,如:朱雀、螭虎等。
随后,小志愿者高子蘅(10岁,中关村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补充介绍了柿蒂纹,向大家表达了事事如意的祝福,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北京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小志愿者李润祺(13岁,十四中学初一学生),他侧身凝视着这件“石翼兽”,并把这件穿越千年的石雕文物中的异域特点介绍给观众:“半兽半鹗,背生双翼,兽身如狮,双目圆瞪,颌下有须。” 他边讲边和观众朋友们互动,把一座千年的石翼兽变成了大家眼中可爱生动的国宝,大家也都忍不住为古代工匠的精湛雕刻手法而啧啧赞叹,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而深感自豪。
小志愿者张微笑(16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她介绍了另一件镇馆之宝“北魏太和造像”。这是北魏太和23年,即公元499年的佛造像。她不但细致讲解了佛像的特点:“永恒的微笑”,还详尽地介绍了历史背景。她还将与其晚1000多年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做对比,把雕刻“永恒微笑”精妙技术,即处理面部嘴角上扬的精妙之处,介绍给大家,让观众朋友们感受到那“永恒微笑”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幸福密码,传统文化的美好精髓所在。
小志愿者团队带队老师张培红,退休前是外企的翻译和高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又熟知中西文化差异与共通,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解出文物的异同。比如她讲卢沟桥,可以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也可以是马可波罗日记中所提到的“如一条彩虹挂在永定河上的桥”,所以这也是外国人所熟知的“马可波罗桥”,即:“Marco Polo Bridge”。而,所有志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人们,都像是美丽的彩虹,连接并传承着古往今来的美好,不分年龄,不分长幼,践行志愿服务活动,将我们的幸福美好继续代代相传。